一、项目背景
根据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(GB50016-2014)及相关消防法规要求,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是确保火灾时人员疏散、防止火势蔓延的重要安全措施。经现场勘查和评估,发现某建筑与相邻建筑物之间防火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,存在发生火灾时蔓延的安全隐患。为确保建筑安全使用,现制定整改或改造实施方案。
二、现状分析
问题描述:
建筑A与建筑B之间实测间距为3米,现行规范要求为6米,相差3米。
不符合项可能导致的风险:
火灾时火势通过热辐射或飞火迅速蔓延到相邻建筑,扩大火灾的危害性。
原因分析:
历史遗留问题;后期违规扩建或占用防火间距;周边环境变化导致原设计条件改变。
三、整改目标
确保建筑间防火间距达到现行规范要求(GB50016-2014第5.2节);消除火灾蔓延风险,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;通过消防部门验收,取得合规证明文件。
四、整改原则
依法依规: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消防技术标准;
安全优先:优先采用技术可靠、经济合理的改造措施;
最小干预: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,尽量减少对建筑功能和外观的影响;
可操作性:结合建筑现状,分阶段实施。
五、整改措施
根据间距不足的具体数值和现场条件,选择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案组合:
方案一:调整建筑功能或结构
拆除违规部分:对占用防火间距的临时构筑物、广告牌、设备等进行拆除;
改造建筑外立面:对相邻建筑的外墙进行防火改造(如采用耐火极限≥1.0小时的不燃材料);
改变使用性质:将火灾危险性较高的建筑功能(如仓库、厨房)迁移至其他区域。
方案二:增设防火隔离设施
设置防火墙:在间距不足侧的外墙增设防火墙(耐火极限≥3.0小时),且防火墙突出外墙面≥0.5米;
安装防火门窗:将普通门窗更换为固定或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(耐火极限≥1.5小时);
增设防火挑檐:在建筑外墙设置宽度≥1米的防火挑檐,阻止火势垂直蔓延。
方案三:强化消防设施
增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:在相邻建筑间设置水幕系统或加强喷淋覆盖范围;
完善火灾报警系统:增加联动报警装置,提升早期火灾预警能力;
配置移动消防设备:在间距不足区域增设灭火器、消防水喉等设施。
方案四:协商用地调整
与相邻建筑产权单位协商,通过局部退让、土地置换或共用消防通道等方式优化空间布局。
六、实施步骤
前期准备阶段(X年X月-X月)
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消防评估,出具整改意见书;
制定详细施工方案,报消防部门审查备案;
协调相关产权单位,明确责任分工及费用分摊。
施工阶段(X年X月-X月)
按方案实施拆除、改造或设施安装;
施工期间加强安全管理,确保不影响既有建筑正常使用。
验收阶段(X年X月)
组织消防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测试;
提交整改报告,申请消防部门验收;
取得《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合格意见书》。
七、保障措施
组织保障:成立专项工作组,明确建设单位、设计单位、施工方责任;
资金保障:预留专项整改资金,确保工程按期完成;
技术保障:聘请消防工程师全程指导,确保技术合规;
应急保障:施工期间制定应急预案,配备临时消防设施。
八、附件
防火间距检测报告;
改造方案设计图纸;
消防部门整改通知书(复印件);
施工及验收标准依据清单。
编制单位:(单位名称)
日期:XXXX年XX月XX日
注意事项:
整改方案需结合具体建筑结构、产权关系及地方消防部门要求调整;若涉及历史保护建筑或复杂地形,建议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可行性论证;施工前需办理相关行政审批手续,避免二次违规。如需进一步细化内容,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技术参数、预算明细或施工进度表。